摘要:探索水文化的内涵,以水文化角度开发枣庄文化,把枣庄地缘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关键词:水文化;枣庄文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G0
1.利用地缘优势开发枣庄文化
开发枣庄文化,首先要做到科学梳理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归类,准确把握各类文化资源的特性,是合理开发文化资源的前提。在梳理归类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用市场的眼光,经济的眼光来审视文化资源,既不能似是而非,又不能空想臆断,要认真分析哪些资源具备产业化开发的价值,其可持续发展空间有多大,产品市场半径和容量究竟有多大,并且据此确定开发投入力度以及发展规律;哪些资源本身并不具备产业化开发的价值,其价值仅限于维系一个地区文化形象;对于这样的文化资源,更多的是要重视保护,而不是极为勉强地去开发它,那样做,最终只能生产出一些没有市场的文化废品,浪费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1开发枣庄运河风景带
流经市区的古运河沿线,古今往来人文活动频繁,历史遗存丰富,古商市井繁荣,不仅是枣庄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旅游资源。运河及沿运地带是民族文化富集的走廊,也应当变成展示中华文明,领略民族文化,体验休闲生活的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基于上述原因,在研究开发古老运河之时建设运河风景带是十分必要的。
1.1.1在开发中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原则
枣庄运河风景带开发,应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延续历史,传承文明,造福当今,惠及后世的开发原则。在具体实施中开发建设中应坚持点线结合,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所谓的点线结合,就是把古运河看成一条线。这条线上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已有一定基础的古镇、湿地、重要船闸等是这个线性风景带上一颗颗明珠。而沿运区域内的万亩石榴园、抱犊崮、熊耳山等则是散落在风景带周围丰富的瑰宝,在建设规划和开发中应当区别对待,协调发展。
运河枣庄段全长93.9公里,对这样一个“线型”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大部分段落应当是改善运河自然生态,保护运河水质及环境原生态。有重点的开发建设台儿庄运河古镇,万年闸休闲旅游区和滕州滨湖红荷湿地旅游风景区,抱犊崮风景区,熊耳山大裂谷旅游区,滕州墨子文化科技苑风景区。
近年来,由于运河水上运输日益繁忙,行船对沿运两岸的冲击十分严重,堤岸泥土不断被冲刷,使航道淤泥扩展。应当说枣庄段运河水质在全运河原本是最好的,现今也变的浑浊了,加上行船生活垃圾,多条河道排污对水质的影响,运河生态有被彻底破坏的危险。因此,加强对运河全线的生态保护,是建设运河风景带的基础。要通过疏浚,综合整治,绿化美化,使古运河旧貌换新颜。首先对运河枣庄段两则可以修筑石砌护坡和挡墙,用爬墙虎等绿色植物装饰成绿色的屏障。在运河两岸流出一定的绿化带,大力植树。相隔一段距离可建设一些码头或渡口,适当规划在岸边修建一些卵石曲径,石砌人行步道,白石栏杆,平台绿柳,使游人亲近运河,感受运河,品味运河。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运河,在河中可设置一些船屋,游船,开辟水中旅游航线,观赏沿途运河风光。同时建议交通公路部门和有关乡镇携手合作,规划建设与运河平行的公路,改善运河两则的交通条件,聚集人气,提高运河风景带的可进入性,让更多的人感受“水文化”的温馨。
1.1.2修复、保护、开发台儿庄运河遗迹
现存台儿庄城内的古运河段全长3公里,穿过新城,绕临旧城,上游部分已经开辟了月河公园,台儿庄大战遗址风景区。运河北岸有大量的古民居顺河而建,显示出小桥流水,水上人家的江南景色。南岸则是草层茅舍,参天古树,显示出典型北方古运河村落景象。台儿庄古镇开发及运河遗迹保护,台儿庄已着手建设项目重点,是一处集古商业步行街,古民居、运河民俗文化展示,休闲度假,影视娱乐,商务会馆等多功能复合型一体的旅游商贸居住区。
古运河是台儿庄古镇文化的脉搏。通过模拟、整修、重建古运河文化广场,恢复修建闸官署、米铺、当铺、茶楼、酒楼、戏台、会馆等历史建筑。复原当时漕运船只,龙舟、船舟、鱼舟、画舫等古代船只,形成水上古船博物馆。结合两岸原有的码头,昔日纤道的修复,开展水上的参与活动,体验古运河水上生产,生活情景。同时开发古运河绿岛,形成水上乐园,彰显古镇亲水特点。
运河北岸以丁字街、月河街、顺河街为骨架,恢复康乾盛世时期的古街繁荣景象。沿街西侧以特色商业活动为主,恢复建设老店“老字号”。这种店面临街,庭院朝河的结构布局,突出自然,亲近和朴素的个性特征,实现建筑构成与商业机能与周围环境和谐的统一。在建设时既要修旧如旧,又要注意创新,创新是给予其更大的生命力。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在复兴古镇风貌之时,要深刻挖掘运河文化博大的内涵,使沉淀丰厚的运河文化融入改建、扩建、重建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古镇才能具有活力和灵气,才有久远的生命力。
运河南岸以“古运河绿色生态园”为主题,为游人搭建一个走进运河生活了解运河文化的大舞台。在岸边修建“运河人家”“湿地聚落”等特色风貌组团。在形象上复原原始风貌,保留草屋、茅舍的外形。内部以满足现代人生活需要的设施装修,确保商业开发的可实施性。在开发建设中,利用现存丰富的植被资源,建设运河湿地生态园,其中建设运河文化博物馆,运河民间艺术表演馆。在南岸运波桥西侧,拟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包括酒店、会议中心、健身区域等。
运河区域内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贺敬之文学馆”等三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运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托“台儿庄大战”知名度,结合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进一步挖掘,布局提高展出水平,扩大游人参与活动比例,建成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1.1.3开发古城水乡还原历史风貌
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先后邀请了若干文保、规划、建设、历史、旅游方面的专家,对3.4平方公里的运河古城历史遗存进行了深入收集、挖掘、整理和论证,确立了“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地位。
枣庄市台儿庄古城建设具有千年以上,是运河最完整的文化遗产体系。台儿庄拥有京杭运河唯一一处明清风貌保存完好的古街道、古码头,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城内至今仍保存大量古建筑、驳岸、水堤、水门等水工遗存,古城城市的肌理,道路和水系框架基本完整,保存了历史风貌,且没有进行大规模现代化调整,具备重建条件。
台儿庄古城是独具特色的东方古水城。历史上的台儿庄地势低洼,城内分布着众多大小不一的池塘,明沟暗渠把这些“汪”串在一起,与运河相连,形成了交织的水系、水网,是名副其实的水城。据专家考证,古城重建后的水网密度将超过苏州,成为国内最密集的古城。
以江北水乡为亮点。在古运河畔修复古运河码头、石驳岸等水工设施,恢复“汪”渠相连的城市水系,贯通整个城区,形成城水相依,碧水灵动,以河带路,以船代步的水城风貌。让游客可以乘船游览城区的任何景点,充分感受江北水乡的风情。同时,以南水北调泵站建设,运河复线船闸建设为依托,开挖人工湖,培育运河湿地景观,展现现代运河的自然风貌,让游客感受新老运河的差异,增强体验性。
2.开发文化风景带
整体构想:以水为魂,以山为衬,以史相穿,山水一体,以运河为文脉和地脉,大力弘扬枣庄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理念。以滕州微山湖湿地公园为龙头,滕州盈泰温泉度假村、熊耳山—抱犊崮国家深林地质公园、铁道游击队文化园、冠世榴园风景区为躯干,台儿庄运河古镇风景区为龙尾,叫响“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品牌,打造以运河相联、南北文化交融的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枣庄旅游由大众观光游逐步向休闲度假体验游转变,实现把有效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资源优势。
2.1开发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旅游区
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旅游区地处滕州市西郊滨湖镇沿微山湖南北向的狭长区域,计有30公里湖岸线,十万亩外荡水面。区域内保存下来的野生自然湿地群落,具有原始性,稀有性,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是华北地区最佳的湿地之一。
自2001年红荷湿地旅游区策划开发以来,先后建成红荷广场,红荷精品园,湿地休憩园,“铁道游击队”电视剧拍摄外景地,省级垂钓中心等景点。
开发红荷湿地资源,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以滕州文化为支撑,牢牢抓住开发湿地生态游这个主题。开辟大地湿地游,湿地探险游,湿地狩猎,湿地康体等旅游项目。对万亩荷塘进行线路设计,去除围田造地人为痕迹,建设芦荡栈道,开展芦荡探险,建设水街码头。在保持园区整体风格一致的基调下,适当开发建设度假设施和青年旅馆。利用景区内丰富的水资源策划建设漂流项目,水上乐园等。其整体布局应以水为主,突出个性化景观,力争将滨湖红荷湿地建设成北方最具特色的湿地旅游精品,为运河旅游风景带建设写上重要的一笔。
2.2开发石榴园旅游风景区
枣庄运河向北18公里即到达冠世榴园风景区。石榴园距今有两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达10万亩,有石榴树500余万株,为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榴园,被誉为“冠世榴园”、“中国生态示范区”。
枣庄石榴园旅游区以十万亩石榴树的宏伟特色为依托,以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积淀为底蕴,以连绵起伏的山岳及崖岩地质景观
为骨架,具有山岳风景区及市郊森林公园双重性质。集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依山傍水,国中有国,千年古树,流泉飞瀑,寺庙、宝塔、裂谷、摩崖石刻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根据石榴园旅游区的资源状况,今后石榴园风景区建议,仍以“石榴”、“石榴文化”及当地文脉为金线,以青檀寺景点为核心,将其七个景点有序的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融石榴文化、区域文化、民俗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紧密相连的旅游区。突出营造青檀寺的“青青意境”和宗教圣地,将青檀寺开发为以静态旅游产品为主的景区。其他区域借石榴园生机盎然的自然气氛,开发活泼、生动、有趣的参与性活动项目。形成动静相合、自然、人文景观相映生辉的旅游区。
在继续完善现有景点的同时,开发建造“四园”。一是石榴种子园,集天下石榴品种于一园。二是鲁南游乐园。内建鸟语林、游乐场,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三是鲁南民俗风情园,集中展示鲁南地区民俗民情。园内建农家草舍,参与农事场所,增强旅游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四是《金瓶梅》聚景园,内建高科技影视馆,真实再现《金瓶梅》人物和生活场景,真实再现明代园林艺术,市井建筑和文化生活风貌,使观光旅游者领略丰富的文化内涵。
2.3开发抱犊崮—熊耳山风景区
抱犊崮位于枣庄市区北部,距大运河50公里,总面积665.5公顷,是山东省罕见的杂木林汇集区。因西泇河发源于枣庄抱犊崮下,向南流至三合村与发源于费县的东泇河汇合,作为运河的补充水源,因此,抱犊崮与大运河有着重要的联系。
抱犊崮与周村水库交融一体,山水相连,气势磅礴,古洞仙境,壮观巍峨。抱犊崮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人文景观集中,宫观寺阁,楼亭洞宇,错落有致。其特点是山势险要,森林茂密,奇木异草遍地皆是,是天然的植物宝库。1939年3月,抱犊崮山区成为八路军115师的驻地,在此发生的震惊中外的“民国大劫案”更令这里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抱犊崮旅游区是枣庄开发最早的旅游区之一,与熊耳山大裂谷同为国家地质公园。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今后的工作重点仍然是以森林生态旅游为核心,以回归和享受自然为主题,以寻找“绿林”(豪杰)为卖点,以开发保护并重为原则,创新开发各种森林,山地旅游活动。集众家之长,科学规划崮顶建设,解决景区产品多样化问题,营造自然、幽雅休憩空间。
熊耳山双龙大裂谷旅游区,位于山亭区北庄镇境内。景区的突出特点就是原始,奇特的地质构造遗址,现为国家级地质公园。裂谷内溶洞众多,崖间千姿百态的石峋,石钟乳令人叹为观止。谷中有洞,洞天相依,各种树木叠翠,藤蔓盘根错节,环境清幽。开发思路:保持其特有的科普性和趣味性,吸引专业研究者和各年龄层学生旅游者,以其“独有”“罕见”“雄奇”的特点,招徕大众旅游者。在建设规划上坚持“地质公园”的方向,在市场定位上突出“地质奇观”的现象。力求保持这里的一木一石“天然雕饰”的自然本色,景区的道路
和大门的修建要做到与景区“物我为一”。在山顶适当增加植物的品种和数量,丰富山顶植被景观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化,以满足不同季节市场开发的需要。
2.4开发墨子文化景观
墨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科学圣人”、“平民圣人”。作为中国历史名人,他有着杰出的文化、科技贡献及由此产生的世界级的影响力。滕州市墨子的故里,墨子是滕州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开发墨子名人文化旅游是枣庄市文化开发重大选题和不可回避的任务。从文化旅游的角度上说,目前已经建成的墨子纪念馆不适应构建扩张墨子名人文化的旅游功能,文化的活化程度,文化的体验,参与功能丧失,这使得人们难以将墨子与旅游联系起来。因此,要从新规划、建设、布局墨子纪念馆。墨子是科学圣人,开发墨子文化应牢牢抓住墨子科学思想及内涵这一关键,规划建设墨子科技苑。将墨子文化科技园的开发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使其成为城市设施的一部分。开阔的广场,高科技的音乐喷泉,鲜花,绿荫草地相互点缀;创意性的墨子雕像,组合式的科技雕塑作为标志性景观。建设既独立又和谐一体的现代化场馆建筑。例如:建设科技展示馆,光学摄影馆,娱乐馆及游乐馆,科技发明馆,企业科技馆等场馆,展示墨子的生平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成就。同时,每年举行大型企业产品展示和科技交流会,使“墨子文化科技苑”逐步成为枣庄市企业科技园地。为完善旅游功能可在场馆周围设置各种露天休憩设施,特色酒店,连锁超市等。
3.开发枣庄“江北水乡”品牌
开发枣庄“江北水乡”,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要突出“敢为天下先”的理念。树立一代而强的气概,敢于立足国内一流、世界一流,敢于叫板威尼斯、苏州,依托枣庄历史文脉,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大胆实践,以世界眼光来谋划“江北水城”。要突出生态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注重生态建设,打造青山绿水、碧水蓝天。在“江北水乡”的打造中,要注重城市生态景观、园林绿地景观,洁净水系景观,生态旅游廊道的生态调节效应,使“江北水乡”各文化旅游组团间,形成具有水绿融洽的生态过渡带。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与水的关系上,人是主体,水是客体,人与水有了联系才有了水文化。从物资层面上讲,治水、用水、乐水等都是为了人。从文化层面上讲,水文化的功能最根本的是教化人、塑造人,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开发枣庄“江北水乡”,就是要造福人、教化人,实现人水和谐、天人合一。
3.1 “江北水乡”开发的重点
“江北水乡”要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突出水乡的特色,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进行开发。要充分呵护、延续、传承以水为历史文脉的精神价值观和道德信仰,世代延续、世代传承,彰显“江北水乡”
的精神和魅力。以运河开发、治理为重点,以市区水网整治为切入点,提升水文化,开发水经济,建设水景观,推广水形象、把“江北水乡”打造成提升城市文化的新载体、发展城市经济的新平台,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新天地、展现枣庄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3.2 提升水文化
水生成了城市的形象,水是城市之源,水为城之魂。“江北水乡”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上的水城,而且要实现“自然概念”的水向“文化概念“经济概念”、“精神概念”、“形象概念”的水转变,以水为魂,构筑江北水城的形象标识,深挖水的文化意义,开发水的经济效益、提升水的精神价值。
水文化的提升,就是将水的文化特征,融入“自强自信、创业创新、和谐开放、感恩奉献“的枣庄特色文化,精心打造。
水,刚柔并济,不畏艰难,不惧强暴,阻力愈大,其势愈壮。要把水刚柔并济的精神与枣庄人民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品质相结合,打造自强自信文化。
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水和谐的品格;集腋成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水的胸怀。要把水的柔韧、善待的德行与容纳的胸襟,同枣庄人民的谦虚不争、诚实信用、包容汲取的品格相结合,打造和谐开放文化。
水,泽被万物,是生命之本,进化之源。要培育、提高枣庄人民对水滋润、濡养万物无私奉献品格的认识,打造感恩奉献文化。
“江北水乡”水文化的提升,不仅要深挖水文化的内涵,而且要实现与枣庄地方传统文化的对接、传承与创新。注重对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枣庄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异常丰富,以“古运遗风”为主题的“拉魂腔”(柳琴戏)、“瞎腔”(运河琴书)、鱼灯秧歌、唢呐古曲、鲁南花鼓、运河号子、皮影戏等民风民俗,展现雄浑、绚丽的民俗文化。
要通过举办水文化节、水文化高峰论坛、建设水上乐园,开发运河河景全景式文艺演出;建设水上运动基地,培育水上运动精英等各种水文化展现形式;通过编撰整理《枣庄文化研究》和《大运河的记忆》等书籍,《枣庄文化研究》从自然生态环境、夏商周古国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运河文化等方面探讨我市文化渊源;《大运河记忆》丛书从运河档案、运河故事和运河风情三个部分来阐述枣庄运河,全方位打造和提升“江北水乡”的文化内涵。
3.3 水经济的开发
要通过打造和彰显水城优势,提升水城形象,利用运河水上运输开发煤化工基地,实现城市转型,变地域、文化、形式优势为经济优势。要紧紧围绕我市发展“特色经济”,打造重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核心的战略部署,着力开发沿运水经济。经济特色往往与资源优势相伴而生。枣庄不仅水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旅游资源也得天独厚,同时拥有绿色生态、资源,红色旅游经济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资源和文化结合,地方品牌效应,政治聚集效应、经济吸引、市场开发、文化扩散和环境促进效应就逐步显现出来了,推动了水经济的发展。
3.4 水景观的建设
要以打造世界级水城景观的定位,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立足地域文化,按“六增六减”的思路进行修复和再造。一是增古减今。修缮、恢复、增加历史文化建筑,减少城内的现代化建筑。二是增景减人。逐步恢复老城区的水系,增加公园、广场等城市空间,旧城区居民逐步外移。三是增桥减路。恢复历史名桥,增添水乡特色。适当减少城内马路。四是增船减车。增加船运、船游,以船代车,适当限制城内车辆。五是增商减厂。中心地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有计划减少工厂数量。六是增绿减排。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多增绿地,加大污染源控制,减少乱排放。
3.5 水形象的推广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精神与风貌,包括城市的风格、居民的价值观、精神面貌。“江北水乡”的城市形象应该是其内在历史底蕴的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要导入现代城市形象识别系统(CIS),对枣庄进行整体策划与包装,体现“江北水乡”总体的特征与风格,达到营销枣庄、辉煌枣庄的目的。
“江北水乡”的形象定位,要以枣庄特色城市发展战略为依托,高度凝练地概括出让公众便于记忆、便于理解的形象核心。主要包括:城市G1(地缘识别)——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P1(产业识别、政策识别)——沿运河的煤化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双核心;城市H1(人文识别)——运河古城、煤文化、历史文化名城;城市B1(行为识别)——自强自信、创业创新、和谐开放、感恩奉献;城市A1(听觉识别)——市歌、本地特色主题音乐、方言等;城市V1(形象视觉识别)——市标、市徽、市旗、市树、市花、城市色、标志性建筑、城市雕塑等。
“江北水乡”城市形象宣传推广工作需要依照不同阶段、不同层面,有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具体可分为政府层面的“高端线”、企业层面的“招商线”和群众层面的“公众线”进行推广。要在电视台做“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形象广告,在枣庄境内高速公路沿线规划竖立“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中国.山东.枣庄”大型广告牌,使外地人一经过枣庄就感受到枣庄的形象氛围。
综上所述,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研究水文化,认识水文化,营造水文化,弘扬水文化,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可以给人们提供环境优美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带来清新自然的浪漫气息,怡养人们的情趣和心境,还能给人以知识、思考、教育和启迪,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因此,认识水文化,挖掘水文化,弘扬水文化,对于增强全社会的爱水、亲水、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转变用水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氛围,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规范人类行为,实现自律式发展,科学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税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容应对水危机,促进人水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帅.都江堰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J].四川水利,2005(1).
[2]吴雪玲.“天人合一”思想探源[N].光明日报,2007-11-9.
[3]薛选世.试论黄河文化建设与黄河事业发展发展的关系[EB/OL].
http://www.hwcc.com.cn/pub/hwcc/wwgj/bgqy/jjqk/200805/t20080520_195243.html.
[4]李宗新.中华水文化概论[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5]刘宁.文化视野里的中国水资源问题[J].中国山峡建设,2007(4).
[6]钱正英,陈家琦,冯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J].中国水利,2006(2)
[7]席泽宗.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EB/OL].http://bbs.jjxj.org/thread-32168-1-1.html
[8]敬正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开创水文化建设的新局面[J].中国水文化,2008(4).
[9]枣庄名胜古迹[EB/OL].http://www.zaozhuang.gov.cn/.
赵传瑛